1.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与保安腰刀、户撒刀并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因原产于英吉沙县而得名。16世纪末,由一位名为买买提·库拉洪的铁匠所创制,后被众人模仿并发扬光大。许多制刀师傅在锻打、淬火等核心工艺上拥有密不外传的绝技,从而使其具有了锐利无比的特点。再加上精细考究的刀柄、刀鞘装饰工艺,又使其具有了实用和装饰的双重功能。在造型上,其衍生出了如月牙、鱼腹、凤尾、雄鹰、红嘴山鸦、百灵鸟头等多种式样,深受外地游客喜爱。
2.色买提杏
清顺治年间,在今英吉沙县艾古斯乡,一个名叫色买提的农民在其庭院栽植的杏树中,发现了一个自然杂交变异的优良单株,后经多年繁育,被当地人广泛引种,大家便以色买提的名字称呼这一全新的树种。其成熟果实色泽亮丽,果面光滑无毛,表面橙黄略带红晕,果肉桔黄色,具有香味浓,酸甜适口,离核、甜仁的优异特点。如今已成为英吉沙县最著名的特产。
3.达瓦孜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据史载,其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汉代传入中原,曾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盛行。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演练。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脚下踩着碟子行走、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技艺。
4.木卡姆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的主要意思则为古典音乐。其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对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进行了充分的表现,因此被称为维吾尔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目前流传的主要是十二木卡姆,即名为拉克、且比亚特、木夏维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的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
5.莎车甜瓜
莎车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重镇,早在东汉时期,当地人已广泛种植甜瓜,进入明朝后,曾是叶尔羌汗国的宫廷贡品。因当地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甜瓜的种植,且益于瓜中糖分的累积,所产甜瓜不仅果肉脆嫩,果汁丰富,而且甜味浓、香气足。
6.艾德莱丝绸
艾德莱丝绸是主产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车县等地的一种土产丝绸。其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然后再经过整经、织绸等工序即成。因产地不同,风格也会不同,如喀什、莎车所产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和田、洛浦的则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维吾尔族妇女特别喜爱这种绸料,给它起了个雅号“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的花”,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7.叶城核桃
叶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名称是由维吾尔语“叶尔羌”转化而来,意为广袤的土地。早在汉朝,“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叶城便得地理之便开始栽培核桃,至今仍保留有一株栽植于明嘉靖年间的核桃树,年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1991年起,叶城开始大面积推广优良核桃品种,如今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核桃之乡。所产核桃具有果大、壳薄、易剥离、富油脂、无涩味、出仁率高的特点。
8.日土山羊绒
日土山羊绒又称开司米尔山羊绒,其来自于生活在海拔4300米至5300米的日土县白绒山羊。由于绒的细度、自然长度等各项指标突出,且具有弹性好、色泽光亮等独特品质,在国际上享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盛誉。
9.西藏木碗
木碗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平时生活的流动性大,使用易碎的瓷碗、贵重的金属碗很不方便,轻巧、结实、耐用的木碗便成了首选。尤其在藏族农村,牧民的怀里总是揣着木碗,即使外出做客也是这样,有一首藏族情歌更是将木碗比作了情人:“丢下情人舍不得,带走情人又害羞。情人是木碗该多好,时刻揣在怀里头。”
10.拉孜藏刀
拉孜藏刀指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出产的手工藏刀,其中最著名的是孜龙刀。整个拉孜藏刀行业可能只有数十人在做刀,因此产量极少。正宗的拉孜藏刀硬度非常高,且锋利无比,孜龙刀则具有不可复制的磁性。
11.藏族血肠
藏族血肠是藏区牧民常吃的一道传统菜品。制作时将新鲜的羊肉剁碎,与盐、花椒粉等佐料一起拌入羊血中,然后灌入羊肠,用线系成小段,放入滚汤中煮至血肠浮起,肠衣呈灰白色即可出锅装盘。众人围坐,用刀割食;口感软嫩,满嘴生香。
12.羊卓雍风干肉
风干肉是藏区牧民的主食之一,由切割成条的牦牛肉或绵羊肉晾晒风干而成。生活在羊卓雍湖区的人家,几乎每家都有专门的晾肉房。每年农历10月份前后,将牛羊宰杀后,挂入晾肉房中,等到来年1-2月份即可食用。因为羊卓雍错湖水略带咸味,生活在湖区的牛羊肉制成风干肉后,会有一股淡淡的盐渍味,且口感非常好,常被藏族人作为款待客人的上品。